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有哪些推动作用
1、主导产业的内涵与作用
通过对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为了使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西藏主导产业选择 与培育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主导产业的内涵与对西藏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导产业可以定义为:能够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并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部门。一个区域内具备上述特征的产业部门就是区域主导产业”。简单说来,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并以此解释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他用创新概念来解释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主导产业分析理论的核心,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替提供了微观基础。西蒙�9�9库兹涅茨则认为,对区域经济增长,看到的是一个不间断并且几乎不衰减的增长过程;可是当考察各产业部门时,情况就不大相同了,某些产业在一个时期是高速发展的,而在某个时期又会被另外一些高速发展的产业所代替,因此就单个产业而言,没有一致的、不减速的增长。领衔产业不断地从一个产业转向另一个产业,或者说,没有一个产业能永远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通常是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后,逐渐放慢步伐,然后被后来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所超过。如果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主导产业分析提供了微观基础的话,那么,库兹涅茨的研究则给出了由创造过程决定的单个生产部门的运动形态,是主导产业分析的更直接依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发达国家18世纪以后近百年的工业化历史和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各国的发展所大体遵循的、可以用资本品的工业净产值在整个工业净产值中所占份额稳定提高来描述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总有一个最先进的产业,它作为主导产业在净产值上超过所有其他产业并极大地影响经济增长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产业走到前列代替原来优势产业的位置。这就揭示了伴随手工业化过程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也揭示了这种演变的阶段性和有序的方向性。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这就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主导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通常又称带头产业、领衔产业或领航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它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将来有可能占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它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迅速高涨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不是孤立的一个产业,而是一组产业、一组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形不成战略重点,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主导作用。由若干个主导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常被称作“主导产业群”。从这些分析中可见,西藏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对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林毅夫(2000)指出“如果违背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硬性去发展一些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技术、产品,为了保证生产这些技术、产品的企业生存,政府就必须用行政手段,人为压低利率、汇率和其他要素价格,使这些企业能获得廉价的投人品,并给这些企业拥有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或使用高关税阻止外国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和这些企业竞争。受到保护的企业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创新动力低、效率低、利润水平低、剩余少,无法担负起增加积累,提高整个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责任。而且,把经济中有限的资金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必然挤压了可以用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而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减少了市场份额、利润和剩余的总额,降低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所能作的贡献。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果必然是减缓了整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从而使整个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构的总体水平的升级缓慢,经济的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林毅夫的这段话,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性。
在20世纪50~70年代反新古典主义的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经济学就对比较优势作为分工与贸易基础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多种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这些理论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计划工作者广为采用。而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克鲁格曼对形形色色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和标准作了透彻的分析,并考察了许多国家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对许多观点都予以质疑和批判。他主张制定产业政策的政府和学者之所以强调要扶持一些产业,歧视一些产业,理由就在于一些产业更“理想”。这些“理想产业”(主导产业)选择依据有如下5个标准:①具有动态比较利益;②具有高附加值;③高新技术;④关联度高;⑤高收入弹性等,他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批驳。
然而学术界从理论上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认为:(1)如果没有任何市场失灵,市场运作将在一国或区域有限资源基础上使经济产出最大化,任何企图改变资源用途的干预措施(产业政策)都只能降低而不是增加国民产出和国民福利。(2)理想产业成功与否不能以“政府倾力支持下的市场份额的扩大”来衡量,而是要以国家或区域国民福利的增加或损失来衡量,即是否在保证收益水平的基础上扩大市场份额。(3)如果政府确定的“理想”产业(主导产业)获得成功,必定是因为其符合新古典贸易理论所说的――拥有要素禀赋等背景条件的支撑,其成功并非由于产业政策的支持;主导产业的失败,必定是由于它没有获得背景条件的支撑。(4)只有在确实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采取措施的必要。而采取的措施应是间接的,措施的方向应是“完善市场”,而不是通过产业政策进一步扭曲市场。直接地制定产业政策风险太大。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政府失败”的成本远大于“市场失败”带来的损失。
3、用区位商法来甄选西藏主导产业
区位商是空间分析中用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同时将分析结论体现为一个相对份额指标,即区位商值。它考察的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空间上的相对分布,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是反应各地区产业活动规模的增加值,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区位商是用i地区j行业的产出占本地区所有行业总产出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产出占全国所有行业总产出的份额相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意味着地区间存在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
(1)区位商指标的优点。一是解决了地区间贸易数据问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在考察各地区(各国)比较优势时,通常是根据各地区(各国)出口产品数量以及占有市场份额来判断各地区(各国)的优势。在进行西藏比较优势的识别时,可以克服区际贸易统计数据无法获得的困难。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知道具体行业在区域产出结构中产出的份额,通过计算就可以看出其优势大小。 它的优点是把各地区的产出结构(区域内部的各行业份额)放在更大的空间系统中,以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结构作为参照系来判断各地区各行业的相对份额大小,借以判定地区产业的相对短长。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西藏产出结构与西部乃至全国的差异,表明西藏在西部或全国的地域分工中是出口区域还是进口区域,以及进出口规模的大小。二是能够体现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区位商显示了各区域在行业上的进出口贸易格局,从而反应了各行业参与区域贸易的竞争能力,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体现在区域市场的份额大小;同时,显示了这种竞争力(比较优势)绝不会为少数具有高物质生产率的发达区域所垄断,而必然由各参与分工与贸易的区域所分享。三是不同年度的区位商比较中显示贸易格局(区域优势)变动的趋势。因此,对不同时点的区位商值加以比较,可以得出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各行业优势区位的变动趋向。
(2)用区位商指标所依据的假定。由前面的叙述可知,使用区位商指标有两个严格的假定:①各地区消费结构基本相同;②各地区总消费等于总产出,总进口等于总出口。这两个假定违背了西藏的现实。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区域之间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长期存在,导致地区实际可支配收入不严格等于产出的现象是常见的。例如在我国,总的格局可以概括为东部地区的实际产出规模大于实际消费规模,西部地区实际消费规模大于实际产出规模,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东部地区的产业区位商值,而夸大了西部的产业区位商值。对西藏而言,从消费结构来说,地处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又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消费结构相同”的假定显然不符合实际的,西藏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占西藏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以上,形形色色支援数额巨大,使消费大于产出30%以上。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调整的办法是把区位商的分母部分按照西藏消费大于产出的比例进行扩大,使产出所参照的需求相适应,从而消除“优势夸大”的问题。
(3)区位商有关指标及基础数据的说明。一是比较优势显示指标。由于产出由需求结构决定,并假定各地区需求结构基本相同,各地消费规模等于其产出规模。可以把分子理解为产出份额,分母理解为由全国需求结构的本地区产出份额。因此,区位商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以需求结构为参照系的相对产出结构特征,可以表现各自相对短长。二是由区位商方法得出结论需要进一步甄别、修正。根据当前市场变化状况,已基本满足在大多数产业领域可以直接依据市场竞争结果,借助区位商指标判断地区优势。但是在少数非理性企业行为仍居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域还需进行效率考察以及更深入地考察要素禀赋背景。
4、西藏主导产业的识别
由于西藏行业和产品存在与外部的交换,总的消费规模不等于产出规模,进口货物和劳务大于出口货物和劳务;西藏消费结构与内地不同,收入差距水平的影响必然会影响消费结构。首先,采取区位商的变形方法“贸易比率”来反映西藏的优势行业。由于西藏产业结构存在“因收入转移支付导致需求大于产出”的情况,有必要对产出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对西藏1997年的产业结构按照区位商变形指标“贸易比率”(具体数据省略)大小排序,得到的优势产业依次为: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非金属矿采选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其它制造业(民族手工业)、5-木料采运业等。相对于全国来说,西藏1997年的总需求额不到全国的2%,可以看出这几个行业专业化程度是较高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区际意义,他们是化学矿、其他黑色金属矿、锯材等,通过对国土资源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采运业在区外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不是偶然的,的确有着资源禀赋的支撑。而木竹棕藤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区外进口产品的替代,这也是一种区际贡献形式。
为了进一步识别西藏优势产业的变化趋势,有必要对2001年西藏产出结构的区位商进行计算并识别其优势产业。根据这个指标测算2001年工业产业区位商大小(数值见表1)其优势产业按大小的排列顺序为: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木材采运业、4-非金矿采选业、5-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6-医药制造业、7-饮料制造业、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印刷业、10-民族手工业(其它制造业)、11-木材竹、藤、棕草制品业、12-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业。而2004年工业产业区位商大小(数值见表1)其优势产业按大小的排列顺序为: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医药制造业、3-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业、4-饮料制造业、5-黑色金属采选业、6-有色金属采选业、7-印刷业、8-非金属矿采选业、9-木材加工业、10-自来水供应业、11-食品加工业、12-食品制造业。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4年西藏产出结构的区位商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优势产业排序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行业的区位商进行分析,其区位商都小于1,这说明与全国其它地区的优势产业相比较,西藏产业的相对优势不明显,这是由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为了进一步找出西藏自身的优势产业,我们来作一个简单分析: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04年的区位商值已由2001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一位,这说明他的优势在扩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筑建材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21.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4%,上升到2004年的4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9%,而工业增长幅度没有建筑业增长幅度快,2001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0.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到2004年工业总产值为15.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3%,这说明建筑业发展很快,并且优势确实很明显。②医药制造业按区位商排序由2001年的第六位上升2004年的第二位,产值由2001年的3.16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24亿元,成为利税大户。如果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吸收先进管理、营销经验,注重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可建成为全国最大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药材研究开发中心。③绿色饮料业主要包括啤酒系列、矿泉水系列、植物保健饮料系列和白酒系列,区位商值以2001年的第七位上升2004年的第四位,产值2001年的1.59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2.28亿元,是产值与利税大户。充分利用西藏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含微量元素的优势,区内外都占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矿泉水其品牌有极强的感召力,作为“世界屋脊”的产品应该走向世界,没有理由败在“农夫山泉”手下,做好“雪域高原”极度清洁的“旅游环保食品饮料”这篇大文章,加强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研究,开展大手笔的商业运作十分必要,力争在创出品牌、形成市场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④采矿业(包括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一 直是西藏的资源性优势产业,产值由2001年的4.19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3.70亿元,2001年其区位商值(0.7043)到2004年下降到区位商值(0.3133),说明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价格的调整其比较优势的地位在逐渐下降,这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有关,但从区位商值来看,它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电力工业、森林工业、自来水工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等由于地理原因,难以通过区际贸易予以解决,但仍有一定区际优势。因此,建筑业、藏医药业、绿色饮料业、采矿业是西藏工业领域的优势产业,应调整为西藏工业领域的主导产业。
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走特色经济之路,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确定为: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饮料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采矿业等。鉴于旅游业已有许多学者论证应成为西藏的主导产业,在这里不再重复。所以,根据市场主导原则,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及以后,西藏的主导产业应调整为旅游业、建筑业、藏医药业、绿色饮料业、采矿业等五大产业,而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目前不具备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充其量可作为主导产业予以培育。
5、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的关系
主导产业部门是经济的驱动力,在它的带动下,整个经济和各产业部门才能发展。也就是说,西藏的产业结构是由其主导产业所决定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由其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而引起的,由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引起的产业结构演进,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主导产业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演化的主角。一般地讲,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由于主导产业的变动所引起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主导产业的发展与更换的过程。同时,主导产业也是区域形成合理和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契机,区域产业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才能快速调整、优化并向合理化推进。
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显然是不同的。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主导产业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产业是主导产业起作用的结果。因此,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确定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关系很大,本质上就是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以此为核心,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既提高西藏与区外经济上的互补性,又提高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和根据主导产业发展其他相关产业。但任何区域可以承担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有限的。如果一个区域确定很多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同样,一个区域确定很多主导产业,就等于没有主导产业,其结果就不可能把可供区域发展的有限资源集中使用在某个最有利的方面。换句话来说,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实质上就是以高效率的有优势的主导产业为核心,构筑起有机有序的区域产业结构。西藏产业结构是西藏产业间的组合和联系,而主导产业是这种组合、联系的主导环节。西藏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的实现过程,就是对原有产业关联关系的调整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
西藏产业结构能够以西藏主导产业部门为核心,把许多企业组织成一个由生产、分配或技术联结起来的、部门间比例协调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聚集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结构具有自我调节的应变能力。围绕主导产业而派生的一些产业部门,一般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派生的产业即辅助产业受地方政府强烈的财政动机驱使,因而更容易形成多种产业配套发展的局面。特别是一些优势产业,是地方在国民经济中的一种自然选择,它与区域内的各类产业主次相依、共同发展。当外部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造成局部不协调,因而波及全局时,它有可能依靠自身的机制与政策的干预及时调整过来,使西藏经济在动态中不断求得相对平衡,不致酿成大的失调。
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质上就是正确地选择西藏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数量和规模,使之承担起西藏区域分工的任务,协调各产业之间在数量和比例上的关系;在原有主导产业因条件发生变化,优势被削弱的情况下,使新的主导产业接续上来,保证西藏区域经济系统的正常新陈代谢,使西藏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势头。
总之,要实现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协调互补,关键是正确选择西藏主导产业。
区域的主导产业标志着一个区域的产业优势所在,代表着西藏产业的专业化方向。正确选择西藏主导产业,能够使西藏蕴藏的经济优势得到恰当地发挥,西藏的优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它还能促使西藏内部各区域之间建立协调的经济关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西藏主导产业选择得当,能够成为启动或刺激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反之,选择不当则可能引起许多矛盾,压抑或削弱产业自身原有或潜在的力量。因此,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合理化的关键在于西藏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立。
下一篇:送礼品助力企业发展的理由有哪些?
上一篇:做好千人千面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