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下焦一蓬火,中焦一口锅。”是什么意思?
中医理论:“下焦一蓬火,中焦一口锅。” 是什么意思?
这个理论本身是来自于《皇帝内经》,它把人体的下焦比喻成为是火,把中焦的脾胃比喻成为一只锅。那么下焦的肾是藏有元阴元阳,那么下焦的元阳就相当于是一团火,这个火是自来于人体的先天之本的肾;那么中焦的脾胃是一只锅是很好理解,脾胃本身是属于消化系统,是属于人体的后天之本,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受、腐熟人体的水谷精微,并把它们向全身输布,这样人体就有了能量的来源。那么这个锅是形容的很形象了,当饮食物进入胃里后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中医是叫做腐熟的过程,西医是叫做消化的过程,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而胃要消化这个食物就需要动力和热能,这个热量就是由下焦的肾提供的,如果没有这些热能量胃就无法完成饮食的腐熟过程,或是叫做消化过程也可以。中医把脾胃都叫做中焦,而脾胃互为表里之间的关系,中医把胃消化的这个过程是叫做水谷精微的腐熟过程,但是当这些水谷精微被府熟后是变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可是要把这些能量提供给人体的各个器官的话,那还需要有一个输布和运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脾来完成的。因此《皇帝内经》认为胃是完成行为了食物的消化,而再由脾完成这些消化后能量的运化,而脾胃同在中焦共同完成了消化与运化的过程。
因此《内经》中所说的下焦一团火是指的肾中的元阳,是一种热能量;而中焦的脾胃是受纳、消化和运化水谷精微,那么中焦的作用就很像一只做饭的锅一样,在锅的下面有火,在锅内是有水和粮食,那么锅内的食物才能成熟。如果锅里是有粮食,而锅下面没有火的话,那么锅中的粮食也不可能加工成熟的。道理这是这个意思,形容的很形象,人体饮食的消化与运化过程不但要只有后天之本来完成,同时亦有先天之本的协同才能够完成,缺一是不可以的,如果锅下没有火,而锅里的食物是做不熟的。
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的器官是心和肺,中焦的是脾胃,下焦的是肾。用通俗点的比喻就是人体的胃其实就是一口蒸锅,而脾就是这个锅的蒸气。食物放入锅中(胃)以后要靠蒸气(脾)的热量把食物蒸熟,营养成分才能释放出来。所以“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当然脾的蒸气能量来自于肾的阳气,而肾阳就是灶台下面的火。
食物在胃中被加热蒸熟,其营养可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种营养升到上焦,进入“肺脏”中,然后肺把它运输到全身各处达到皮肤表面上,这部分就叫“卫气”。
另一部分营养到达“心脏”,这个就是血液,在中医讲把这一部分叫做“营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边行走。这是营气和卫气的来源。
另外从温度上说,卫气偏于寒凉,营气比较温暖。
“卫气”是由肺所生化而来的,肺属金,金属凉的,因而肺就是人体中的冷却器,所以卫气也具有寒凉的特点。人体的卫气虽然是保护人体的,可是它本身却是寒凉的;正常情况下卫气在不停的流动,感冒的时候就是卫气就被邪风所伤了,于是卫气就郁积到身体表面,这个时候人就感觉身体表面怕冷。
“营气”是由心脏所生化而来的,心属火,所以血液都是热的流到四肢才能温暖四肢。
如果一个人经常手脚冰凉,就是血液的热力不够了,中医上叫“四逆”,一般调整的时候要用“当归四逆汤”,是暖血的。营气和卫气是经常相互影响的,感冒的时候卫气郁积了,也就形成了营气的郁积。因为营气的特点就是“热”,所以患感冒的人有的会有发烧的现象。
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怕冷而不发烧,那就是卫气郁积在体表;如果一个人发烧而不怕冷那就是营气郁积于体内,需要用不同的处方去调整。西药治疗感冒经常使用抗生素,对人体的脏器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不提倡频繁使用。
下一篇:三七粉西洋参粉石斛比例怎样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