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是什么? - 爱问答

(爱问答)

如何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是什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德育课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德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冲击。由于中职学生是16~18岁的青少年,思想可塑性大,好奇心强,明辨是非能力差,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腐朽反动文化的侵蚀渗透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极易导致学生政治信仰、民族观念、价值标准和思想道德规范的混乱和偏差。
尽管当代中职生的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国家认同感差、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享乐思想盛行、自我意识膨涨、集体观念不强等问题。
   在中职学校不难看到,一部分中职生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喝的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穿的是耐克,用的是三星、苹果手机,玩的是CS游戏,看的是奥特曼、米老鼠,唱的是江南style,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崇拜的是李敏锆、乔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传统京剧却无人问津,传统中秋节、春节显得冷冷清清,老子孟子还被误认为是哪个明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为核心,融道、佛、法、墨、艺等诸子百家之长的文化体系,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包含丰富的道德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德育课,必须主动适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课教学中,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用优秀传统文化占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学生的理念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教学中的渗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重要的德育资源。《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把格物、致知、忌诚、心正、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看成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精辟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课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德育课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中的渗透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学的极端重要性。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理想。
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文集·诫外甥书》);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这些诗句必将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树立凌云壮志。老子的“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天下》)。这些诗句又告诉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懈努力、进取拼博、才能实现远大理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不乏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他们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楷模。当代中职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时代的磨炼和革命战争的洗礼,缺乏爱国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担负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国家贡献的精神。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史记·报任少卿书》);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戴叔伦的“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丘逢甲的 “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 潮阳东山张许二公祠为文丞相题沁园春词处旁即丞相祠也秋日过谒敬赋而律》);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等爱国名言以及岳飞、戚继光、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英雄人物故事。
   古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怀和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忠贞报国的崇高民族气节,将植根于学生心灵,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同时,还应该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祭拜革命先烈,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体验风土人情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延伸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渗透到德育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发学习、无私贡献、英勇献身。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道德修养教育内容中的渗透
  当前许多学生缺乏道德修养 ,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傲慢嫉妒,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是个人身心乃至人类社会健康成长的基石,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起点,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口”“修己以安白姓”(《论语·先问》);“固民之所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之者也”(《中庸·治国》);“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势,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荀子·不苟》)。告诉诚信做人的道理。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对人要宽容,不要强人所难。“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强调做人如果“忠实、守信、敦厚、恭敬”,不论到哪里都能行得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同样强调做人要“仁爱、恭敬、孝道、慈祥、诚信”。
这些思想与当前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和谐”精神可谓是一脉相连。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心怀仁爱之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宽容同学,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同时,把诵读《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渗透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浸润学生心灵,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结 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再者,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下一篇:张氏祠堂对联有哪些?

上一篇:马戏团小丑代表什么动物

热门标签:
农业 环境 腾讯 创业 地震 天气 养殖 主播 火山 灾害 洪水 身世 李嘉诚 王思聪
最新更新:
为何社会中的人过于热情,也不受欢迎 战机空投的炸弹,一般以哪些方式制导 不自觉的手抖,这是什么原理? 我们沈阳就要来台风了,有什么预防措施能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吗??? 军事大国装备洲际弹道导弹,其还需要远程弹道导弹吗 影响工作因为听不清别人的讲话,而且又忍受着耳鸣带来的巨大痛苦? 党和政府坚持什么的发展理念 前任市委书记现被判刑,现编写志时,如何写他 为什么说再发展房地产会让中国的政治受到动摇? 任何情况下,未成年人都禁止献血。这句话对吗,注意是任何情况下 虎式属于重型坦克吗 军队中存在两栖步兵战车吗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 轻型航空母舰只能通过滑跃板起飞舰载机吗 潜艇适合发射反舰弹道导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