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匈奴民歌我记得以前有人唱过这首匈奴民歌,挺好听的,不知是谁唱的? - 爱问答

(爱问答)

佚名·匈奴民歌我记得以前有人唱过这首匈奴民歌,挺好听的,不知是谁唱的?

【原诗】                                        失我祁连山⑴,使我六畜⑵不蕃息⑶。                 失我焉支山⑷,使我妇女无颜色⑸。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嫁妇⑹无颜色。                      ——《佚名·匈奴民歌》 【注释】   ⑴祁连山:中国西部名山,位于甘、青两省,平均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上有冰川,灌溉附近的祁连山草原和河西走廊一带,汉以前曾经为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祁连”是古匈奴语,意为“天山”。   ⑵六畜:通常指六种家畜:马、牛、羊、鸡、狗、猪。也有人说匈奴生活在草原,没有鸡、猪,或可以以“橐喰(骆驼)、驴、栄(骡)、駃騠、騊駼、驒騱”等代之。   ⑶蕃息:滋生;繁衍。    ⑷焉支山:即燕支山,又叫焉脂山、删丹山、燕脂山、胭脂山等。汉以前为匈奴所据,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   ⑸颜色:容颜、姿色。多指女子的姿色。   ⑹嫁妇:媳妇。 【赏析】     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学宝库中,有一朵绚烂的奇葩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佚名·匈奴民歌》,是匈奴族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首民歌。      匈奴,也称“胡”,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战国时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南灭楼烦,控制了东至松辽平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公元前200年,冒顿又攻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冒顿围困于平城(今大同)达七天七夜,后用陈平计,向阏氏(单于妻子之号)行贿,才得脱险。     公元前121年,匈奴攻入土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出陇西、北地二千里,攻祁连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     焉支山被汉军夺取后,匈奴浑邪王部失去了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只得全部退出河西走廊,另觅家园。走在退逃的路上,远眺云黛蓝松翠雪白的焉支山,无不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匈奴人虽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杜鹃啼血般唱出了心中的哀痛: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此歌见于《史记》和《汉书》,首载于北凉人编《西河旧事》,转记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的《十道志》,也可见于宋朝的《乐府诗集》及明朝的《丹铅总录》。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反复吟唱,但那悲哀苍凉的曲调定然令听者凄恻动容,尽管我们谁也没有听过这首古歌的乐曲是如何凄怆哀伤,如何悲痛绝望的,但透过短短的诗行,我们依然以哀惋的眼神目送那个游牧民族仓皇逃遁的背影为寻觅新的生存地而逐渐消逝在云烟深处……这首诗在匈奴消失上千年后一直保持着魅力。不重视文字的匈奴,肯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身会在人类的血液里被稀释得无影无踪,随口所唱过的一首歌却能活灵活现地在另外的语言里继续塑造他们的灵魂。     夹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那片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水草茂盛,宜畜牧”的天然草场。《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引《西河旧事》云: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郡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亦百里,生在松柏等木材,水草丰盛,冬温夏凉,宜于畜牧。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氐、匈奴等曾先后在焉支山区蕃衍生息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这里不但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乐园,而且是出生国色天资的宝地,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说,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因此便有了焉支山或胭脂山的名称,“焉支”或“胭脂”,只不过是匈奴语“阏氏”二字汉译的谐音罢了,这便是焉支山得名的原因。     西汉初年,焉支山及其毗邻的大草滩是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重要牧地,也是匈奴人袭扰西汉王朝西部边境的一个重要桥头堡。霍去病连克匈奴,焉支山正式纳入汉室版图。匈奴人为失去焉支山及其毗邻的祁连山发出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叹,足见焉支山和祁连山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焉支山地归中原王朝之后,因为对西域用兵,西汉政府便利用焉支山及毗邻的大草滩的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牧养良骥骏马,为西汉骑兵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此外,这首民歌把“焉支山”与“嫁妇无颜色”联系在一起,还有另一番深意。焉支山之焉支,或燕支,亦即胭脂,匈奴叫妻作阏氏,而燕支(胭脂)则是匈奴妇女用“红蓝”花染粉为面饰以美容者,俗谓之燕支粉(胭脂粉)。此歌借音寓意,以焉支山(燕支山)比作阏氏和胭脂,意思是说,匈奴失去了焉支山,也就等于匈奴妇女失去了胭脂,不能成为美貌的阏氏一样。以“嫁妇无颜色”比作匈奴对邻族无声誉和无威望。取材巧妙,含义深远,可见创作者匠心独出。     就是这一曲悲歌也使焉支山名垂青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太多的与西部、与历史、与战争、与民族、与荣辱兴衰、与女性容貌有关的信息和内涵,在尘封厚重的典籍深处闪烁迷离。

下一篇:雷鬼好不好学

上一篇:阿里山的姑娘吹葫芦丝用什么指法吹

热门标签:
控制 天下 西游记 祝福 三国演义 斗罗大陆 隋唐 灵魂 童年 左耳 复活 项链 斗破苍穹 蝙蝠 校花 勇气 风流 黑客 盗墓笔记 神武 魔域 小爱 完美世界 全职高手
最新更新:
岳飞e思维资料分析的课程怎么样呢? 开始征服的武侠位面的修真小说。 为什么把太监叫公公? 鲁迅写藤野先生的时代背景 商山早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出现了两次笑,谈谈你对这两次笑的理解。 由渌罗山至桃园县记全文翻译,急!在线等 谁有苏派的所有小说麻烦发一下,我想要TXT版的,可以在百度网盘或者迅雷中下的,谢谢。 音士顿录音笔能看小说吗 简一的超高门板工艺是什么? 金田起义的标志是什么 《公司法》全文共多少字? 春秋战国为什么存在时间重叠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利弊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色外交第一人是谁?